453回忆录13-《妃惑宫城之凤华绝代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她道:“朕给你三策。一,扶立新君。令李将军挑选精锐兵力,潜入楼兰,扶持被权臣追杀的王子复位,许其复位后,扩大与南夏的通商,给予军事保护。二,联合诸国。遣使者前往西域其他国家,晓以利害,令其与南夏结盟,共同对抗楼兰权臣与大宛国,许其通商优惠。三,经济封锁。断绝与楼兰权臣、大宛国的通商关系,冻结其在南夏的资产,令其经济受损,内部生乱。三策并行,不出数月,楼兰内乱可平。”

    新帝从之,令李将军依策行事。李将军挑选五百精锐,潜入楼兰,与王子取得联系,趁权臣不备,发动突袭,斩杀权臣,扶持王子复位。西域其他国家见南夏出兵果断,纷纷与南夏结盟,共同孤立大宛国。大宛国见势不妙,主动遣使求和,恢复与南夏的通商关系。

    楼兰国复位后,国王感激南夏援助,与南夏签订盟约,扩大通商范围,允许南夏在楼兰设立常驻通商据点和驿站。西域局势复归安定,通商更盛。

    ——

    景曜四年春,新帝慕容宸欲于太庙举行“告成功之誓”,祭祀列祖列宗,宣告新政成效,安抚宗室,凝聚人心。

    太庙之誓前一日,风染霜召慕容宸入坤宁宫,叮嘱道:“宸儿,太庙之誓,非为炫耀功绩,乃为告慰祖宗、激励群臣、安抚百姓。你当于誓文中,先述列祖列宗之功,再言新政推行之艰,最后表永续盛世之愿。对宗室,要示以宽容,许其改过自新;对群臣,要予以嘉奖,鼓励其继续勤勉;对百姓,要广施德政,令其安居乐业。”

    她又道:“誓文中,切勿提及‘垂帘’流言之事,亦不可指责宗室旧脉,以免引发新的矛盾。要以‘和’为贵,以‘稳’为要。”

    慕容宸躬身道:“孙儿谨记祖母教诲。”

    次日,太庙之誓如期举行。新帝慕容宸身着衮龙袍,率宗室诸王、文武百官祭祀列祖列宗。誓文中,他述及南夏历代先帝开疆拓土、励精图治之功,言及永熙新政推行以来,北境安定、西域通商、江南复苏、西境重建之效,表曰:“朕承天命,抚有四海,唯愿敬天法祖,勤政爱民,与宗室群臣、天下百姓同心同德,永续永熙盛世,国泰民安,千秋万代。”

    誓毕,新帝对宗室诸王予以嘉奖,恢复了几位因早年过错被罢黜的宗室子弟的爵位;对群臣论功行赏,晋升了一批勤勉能干的官员;对天下百姓,颁布诏书,减免赋税一年,赈济孤寡,广设惠民局。

    太庙之誓后,宗室和睦,群臣振奋,百姓欢腾,南夏盛世气象更隆。

    ——

    景曜四年夏,朝堂之上爆发“海禁之争”。

    自永熙年间以来,南夏实行“有限海禁”,允许官方与指定国家通商,禁止民间私自出海。随着国力强盛,民间商户要求开放海禁、自由通商的呼声日益高涨。

    户部尚书苏廉上书,请求开放海禁:“皇上,民间商户久盼出海通商,若开放海禁,可增加国家税收,促进手工业发展,加强与海外诸国的交流。臣请皇上取消有限海禁,实行‘自由通商、依法管理’之制。”

    兵部尚书王大人却坚决反对:“皇上,海禁乃国家安全之保障。若开放海禁,民间商户良莠不齐,恐有奸细混入,泄露国家机密;且海外诸国局势复杂,海盗猖獗,民间商船缺乏保护,恐遭劫掠;再者,开放海禁,将导致大量白银外流,影响国家财政稳定。臣请皇上维持海禁之制。”

    礼部尚书李大人道:“臣以为,可‘有限开放’。选择几个港口城市,如广州、泉州、宁波,作为通商口岸,允许民间商户在指定口岸出海通商,由官府进行登记、审查、征税,并派海军护航。如此,既能满足民间通商之愿,又能保障国家安全与财政稳定。”

    新帝慕容宸召四辅会议,众说纷纭。他又请风染霜裁决。

    风染霜道:“宸儿,海禁之争,核心在‘利’与‘安’。利者,通商之利,富民强国;安者,国家安全,财政稳定。二者不可偏废。”

    她道:“朕以为,礼部尚书之议可行,实行‘有限开放、规范管理’之制。具体而言:一,指定口岸。选择广州、泉州、宁波三城为通商口岸,民间商户需在口岸登记注册,取得通商许可证,方可出海。二,严格审查。官府对出海商户、船员进行身份审查,禁止奸细、罪犯出海;对货物进行检查,禁止违禁品交易。三,征税护航。对通商货物征收关税,用于国家财政与海军建设;派海军在通商航线巡逻,保护商船安全,打击海盗。四,外汇管理。设立‘外汇司’,规范白银流通,防止大量白银外流,确保国家财政稳定。五,试点推行。先在三城试点一年,若效果良好,再逐步扩大开放范围;若出现问题,及时调整完善。”

    新帝从之,颁布诏书,实行“有限开放海禁”之制。广州、泉州、宁波三城迅速成为繁华的通商口岸,民间商户出海通商者日益增多,国家税收大幅增加,手工业与海外贸易蓬勃发展。海军护航有力,海盗不敢轻易劫掠,通商航线安全畅通。

    海禁的有限开放,成为南夏盛世的又一亮点。

    ——

    景曜五年春,黄河中下游发生洪灾,多处堤坝决口,百姓流离失所。

    新帝慕容宸闻之,心急如焚,立刻召集大臣商议救灾之事。户部尚书苏廉道:“皇上,当务之急是派救援人员前往灾区,封堵堤坝,转移百姓,发放粮食、药品和帐篷。臣请皇上拨款千万两,用于救灾。”

    兵部尚书王大人道:“臣请皇上派禁军三万前往灾区,协助地方官员封堵堤坝,转移百姓,维护治安。”

    太医院院判道:“臣将挑选百名太医前往灾区,诊治受伤百姓,防治瘟疫。”

    风染霜闻之,谓新帝曰:“宸儿,救灾之事,既要‘急’,也要‘远’。急者,封堵堤坝、转移百姓、赈济灾民;远者,修复堤坝、治理河道、防范 future 洪灾。”

    她道:“朕给你四策。一,紧急救灾。令禁军、地方官员、救援人员协同作战,优先封堵重要堤坝,转移危险区域百姓,发放救灾物资,确保灾民有饭吃、有衣穿、有地方住。二,防治瘟疫。在灾区广泛发放防疫药物,加强卫生消毒,掩埋尸体,改善卫生条件,防止瘟,症。暴,发。三,河道治理。洪灾过后,派工部官员前往灾区,勘察河道,制定治理方案,修复堤坝,加固河岸,疏通河道,从根源上防范洪灾。四,安抚民心。新帝可亲赴灾区慰问百姓,令百姓感受到朝廷的关怀,激发其自救意识,共同重建家园。”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