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19章 结束征夷-《世界江山一统志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两人将部队重新整合,各自回到镇胡军、镇蕃军,然后乌重胤率领镇胡军继续向东进发,一直到达基辅。

    乌重胤到达基辅以后,觉得罗斯以北当时没有怎么征讨,于是将萨拉托夫那个扶余团调过来带上,又向西北方向的立陶宛、拉脱维亚、爱沙尼亚一带进攻,收服了这里的部落,让带来的扶余团驻守里加城(今拉脱维亚首都)。

    对于更北的芬兰一带,乌重胤认为只是一些零散的部落,不便征讨,可以留给后面的伏聂路总督处理,自己则带着镇胡军向东南方向进发,最后在察里津停留下来。

    至此,唐军的第三波征服行动全部结束,整个欧洲和剩余的西亚、北非地区全部纳入唐朝的领土。

    范希朝驻扎在亚山城,重点是保障各军的后勤物资供应,同时不断搜集前方各军的作战情况,书写成奏书,派人不断送回国内,让朝廷知道前方战事的进展情况。

    元和22年初,各军发起进攻以后,由于距离遥远,朝廷已经无力指挥前方的部队,各个部队基本上是按照先前制定的作战方案行动,李纯在夏原除了阅读范希朝定期送来的战报外,更多的精力用在了内政上。

    此时国内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,自行车自问世以来,深受普通百姓的喜爱,特别是在城市,有了水泥路、柏油路,骑自行车非常方便,成本又低,社会需求量很大。

    由于技术难度不大,全国诞生了几十个生产自行车的厂家,形成了一个成规模的产业。

    汽车的制造完全搞起来了,蔡耀宗、罗飞来、林如贤各自办了一个汽车制造厂,生产出了一批样车,但是价格昂贵,只有一些达官富豪才能买的起。

    总体来看,蔡耀宗汽车厂生产的汽车质量更好一些,马力更足,行驶速度也快一些,其他两家则走差异化竞争。林如贤的汽车,外形更加美观一些,乘坐也更加舒适一些;罗飞来的汽车主打架构简单,价格低廉一些,走亲民路线。

    自行车和汽车的轮子都是内钢外木,就是在钢圈上铆上一层木壳。这样虽然比直接用铁轮减震一些,但是还是有些颠簸,而且木质的东西碰到硬物以后容易破损,需要经常更换,非常麻烦。

    所以外事部第二批组织的到蛮人地区航行活动,专门又到大西洲中部一带,搜集了不少橡胶带回来。他们还搜集了番薯、土豆、咖啡、甚至烟草的种子回来。

    外事部第二批的航行回来以后,带回了一些成品的橡胶,几个自行车厂、汽车厂各自要回一些进行试验,发现用橡胶作为轮子的外层,效果非常好,既耐用,又减震。

    可是南洋地区的橡胶树才种植一年,还没成材,一些厂家打算自己派船到大西洲割胶,被外事部制止。

    李纯认为,目前橡胶比较珍贵,自行车价格相对低廉,用橡胶的急迫性不强,于是让外事部带着三家汽车厂,每年组织两次去大西洲割胶,以利于发展汽车工业。

    同时,大家都看出橡胶的商业价值,靠近热带的巽他路、符真路、朱达路、帕迦路都开始大规模种植橡胶树,等着三五年后可以割胶获利。

    通过冶金业的发展和蒸汽机的广泛应用,每年要消耗大量的煤炭,全国各地兴起了一股探矿热,全国各地又办了很多家煤矿,给矿主和地方政府带来了不菲的收益。

    眼看着汽车工业即将崛起,到时将消耗大量的石油。不过,生产石油的波斯湾一带已经被唐军占领,划归瀚海路,未来需要多少油都不成问题。

    李纯认为,不管烧煤也好,烧油也好,一是消耗地下资源,二是污染空气,都不是长久之计,不能等到污染严重再处理,必须提前想好对策。

    李纯觉得,汽车必须要烧油,有些重工业必须要用煤,但是烧火煮饭之类的完全可以用烧柴代替。目前农村煮饭基本还在用秸秆,但是城市中很多流行烧煤、用煤油炉,这样就完全没必要。
    第(2/3)页